其他
外出学习受限,学校该怎么规划和落实教师培训?| 头条
初夏,新学期姗姗来迟。
随着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很多原本习以为常的学校常规事务也产生了诸多不确定:学生不能高度聚集了,学校活动怎么办?孩子网课学习效果参差不齐,重回课堂后教学进度怎么办?防疫压力大,师生焦虑情绪频发怎么办……
今天,我们聊聊其中一个“不确定”:外出学习受限了,学校师训怎么办?
人的“生命史”,就是一场“学习史”,对教师这一行来说尤其如此。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是保持高水准教学的前提,而一位热爱学习、擅长学习的老师也能潜移默化影响一批批学生。
往年,开学过渡期安顿妥当后,很多老师会按需筛选优质活动外出学习,或者学校邀请专家入校指导。但在校园封闭管理的情境下,这两者都受到了限制。一些学校因此开启了师训工作的“新常态”应对。
(一)活用校本资源,打造培训“自主经营体”
案例学校:常州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在星河实验小学,校本培训计划由教育科研部统一设置,但在落实过程中,强调各部门、各团体参与其中相互合作。
这学期,依托校内的多个部门和各类教师共同体组织,教育科研部将培训主题“承包”给各个团队,由这些“自主经营体”来协同策划、落实相应的培训。例如,在课题研究培训中,选择优秀的课题组面向全体老师策划“我们这样来做研究”的主题培训;联合课程研发部开展项目化课程——《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共读交流;联合成长发展部开展自我领导力课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悦读分享。
同时,学校注重挖掘本校专家资源,例如将往届教海探航获奖的老师组建成本校专家团队,从不同角度分享写作经验,帮助老师们提升论文撰写的技巧。
在“自主经营体”模式下,星河实验小学的校本培训为老师们搭建起分享交流的平台,给更多老师创造了深度思考的机会,本土专家的专业成长过程,对年轻老师们来说也更有亲近感。
目前,学校已经顺利执行完前半段的课程内容。因为贴近实际需求,培训活动中老师们积极性非常高,分享也很有质量。后期的课程内容还会根据老师们的需求变化不断动态调整。
附: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本学期校本培训课程安排
(二)以主题教研撬动教师专业成长
案例学校: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教育集团
2月初学校接到了宁夏教育厅进行“空中课堂”教学资源研发的委托,“空中课堂”成为回民二小这学期教研的核心主题,学校原有的教研形态也做出了很大调整。
回民二小有五大校区,以往各校区相同年级相同学科的老师,每周会拥有一个同时段的半天无课日,以发起跨校区的学科连横大教研。
因为疫情防控,2月初开始,学校教研工作全部转移到线上,并鼓励各教研组根据需要自主灵活发起研讨。但集团每月会根据各校区的教学实际情况,组织一次跨校区的线上教研论坛。迄今集团层面的线上教研论坛已举办多次。
副校长姚雪晴介绍,第一次论坛恰逢空中课堂启动一个月,学校做了一次线上教学的调查问卷,研讨的几大核心话题即来自调查结果,如“教育主体对在线学习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影响在线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这次论坛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让全体教师从空中课堂开始时的模糊应对状态进入到科研思考、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学状态。
第二次论坛则关注育人,旨在提升教师教育认知水平。“经历了两个月的线上教学之后,平台技术、教学方式已经熟练,必须提升老师对在线教学的认知高度,树立‘把育人作为第一目标’的意识。”姚雪晴解释。
第三次论坛安排在复课之前,是一次全校教师参与的“线上教学吐槽大会”。“吐槽大会”并非只有吐槽,还有“锦囊妙计”和“颠覆一刻”的环节设计,既释放教师情绪,又把教师牵引到问题的聚焦点上,进行策略分享和理论阐释,颠覆低阶认知,帮助教师做好复学后革新教学的思想准备。
借助这样的教研机制,回民二小一步步化解了“空中课堂”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也推动老师们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由浅至深。
(三)化外部优质资源为私人订制培训
案例学校: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
5月20-21日,江苏常州要举办一场“劳动教育的理性追问与实践回归”云论坛,校长邹贤莲看到这一信息,立即决定纳入当期的校本培训计划:“我们学校的劳动课程体系已经建立好了,但如何更好地实施,还需要多学习其他学校的好方法。”
邹贤莲介绍,因为学校新建不久,系统的校本培训资源还没能完善,因此学校会发动所有人积极推选平时看到的优质培训资源,管理部门再结合学校计划和重点工作筛选资源信息,将其作为校本培训内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行远小学并非简单地组织老师们按时上线听讲座,而是希望真正变外部公益培训为校本研习,因此,像“劳动教育的理性追问与实践回归”云论坛的学习,学校就委托了相关老师去策划这次云论坛的“行远”版学习方案,以便大家有重点地抓取论坛中的有效信息。
不管是星河实验小学的课题研究、阅读分享会,还是回民二小的主题教研,都是学校根据当下需求,对这些传统师训模式进行了个性化设计。还有哪些微创意可以促使经典师训模式焕发出新生机,更好地服务于这个特殊学期呢?
1.阅读会:以导读任务驱动全程阅读
阅读会几乎成为学校校本培训的必选项。有些学校追求读书氛围的“舒适性”,安排在惬意轻松的环境里组织老师边品茶边“聊书”;有些学校强调阅读后的反思内化,每期都安排主讲人带领大家深入剖析书中肌理,寻找可资借鉴的理念与干货……从内容到形式、从规模到时长,阅读会都可因需进行创意。
在此,分享一个智库的阅读会微创意:以导读任务驱动全程阅读。
在为某区域校长培训项目组织阅读会时,针对《学校变革关键词》一书的共读活动,我们邀请领读导师特别设计了一份导读任务,这些任务维度多样,既有对全书的宏观感知,也有细节观察,帮助驱动学员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来消化书中精华内容,也让后续的读后研讨会更聚焦、更高效。
附:《学校变革关键词》导读任务
一、近年来,一线校长出版自己的管理著作有很多,这就是其中一本。那么,这本书与你以前看过的校长著作有什么异、同呢?
二、书中所提出的那几个关键词作为“学校变革关键词”,你认同吗?为什么?其中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三、你学校有课程图谱吗?对照B6“大课程”总图谱相关内容,是否有可以值得改进的内容?
四、书中提到的“五动”方略是什么?你认同吗?如认同,请举出你的例子来解释“五动”;如觉得需要商榷或完善,请提出你的建议。
五、书中写到了许多学校变革的具体措施:
1.哪些你校也做过或也正在做类似的变革?2.哪些措施你特别认同?为什么?3.哪些变革措施你不太认同或需要追问的?4.哪些措施触发了你对学校未来的改进的新想法?
2.协同教研:以“工具”谋求深度和效度的解放
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也是最现实的师训平台。如何让教研活动深度发生?
湖北宜都创新实验学校科研主任杨静提供了一个建议:抓住每一个可能提高效能的工具来帮助老师们谋求教研深度和效度的更大可能。以他们团队利用TIM工具进行协同教研为例:
建立一个TIM协同文档后,邀请教研组所有老师加入文档,老师们听课的时候,即可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拍摄一张照片或录一段视频,课后花5~8分钟整理手机,打字或语音都可以,把在课堂上发现的想法输入TIM协同文档。这样一来,所有老师都能在TIM文档里看到彼此的想法,多位老师的智慧以照片加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再加上授课老师的教案反思……一学期下来,教研组会有很多成果。
TIM协同文档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更没有额外的工作量,不会造成惧怕教研的心理门槛,反倒能吸引新新老师们的兴趣。此外,指导教学工作的专家也不用亲自到学校里,可以通过文档在线看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可以及时发言,做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3.微课题:为专业研究先搭脚手架
课题研究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因为大型课题往往持续时间长,专业要求高,一些教师虽然主观上有研究的意愿,却疲于教学而没有精力,或者找不到方法和门道,甚至连选题思路都没有。不妨先让教师从“微课题”研究开始尝试。
微课题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自主的“草根”研究,具有周期短、实用性强、见效快等特征。
学校可以鼓励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学生的学习需要,申报相应的微课题,如“中英文分层微阅读策略研究”“毕业班级常出现的20个问题及应对策略”等。这些话题因为是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容易出现的关键问题和痛难点,可以促使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寻找有效方法,总结经验规律,并不断进行验证,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很好地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级教师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与微课题成果发布配套的是“微讲坛”,学校可以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安排每人每次15~20分钟的“微讲坛”分享,每次分享人数控制在2~3人为宜。分享结束后,可以设置点评、答疑环节,促进分享人持续反思,也驱动听讲教师积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运用。
随着线上教学的全民普及,“在线化”校本培训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相信在这个特殊学期,线上师训会成为很多学校的选择。
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在“线上培训中”吸引教师主动参加,又保证学习质量?推荐一些经验供参考:
1.紧密结合“输入”与“产出”
长期以来,教师培训的网上学习是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的一部分,学分保障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稳定性,也一定程度上让教师学习的动力与积分需求密切挂钩。
学校不妨以“教师在线教师教育学分制”为引擎,发动教师汇总彼此发现的高品质培训资源信息,学校根据学期校本培训内容整理成培训课程清单,鼓励教师自主开展线上学习,并通过教研沙龙或例会分享,推动在线学习的二度交流与思考,把“输入”与“产出”紧密结合,帮助老师找到学习的乐趣,推动团队共同成长的氛围建设。
2.科学设计学习流线
网课期间,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线上学习并非简单将线下内容搬到线上这么简单,也不仅是观看视频或在线直播。线上学习真正发生,需要经历感觉、体验、反省、内化、外显等环节。
因此,要想让线上师训真正有效,学校也需要依据学习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流程、设定激励制度等,让学习更有吸引力,更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以智库推出的各类在线教师课程为例,有别于传统在线课程的“直播+答疑”模式,课程设计师深入研究了大量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在学习方式上进行了“主题深度学习+前置录播学习+直播授课答疑+课后思考作业+社群同伴互助+团队教学研讨”的学习流线设计,让教师经历独学内化、提出疑难、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到实践反思,帮助教师完成学习效果在课堂上的能量转化。
3.借助“云”技术,拓展“展示”边界
最好的反馈是展示,最好的激励是荣誉,通过提供高规格的展示平台,可以促使教师复盘、凝练、升维自己的教育智慧。
2020年3月14日,深圳南科大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在公开平台上进行了一次学术云论坛,分享主角为学校的一线青年教师团队,在线参与6000多人。4月30日,常州武进星河小学教育集团在“云端”发起了劳动教育专题论坛的分享,演讲者大多为学校一线班主任、学科教师。云端直播间共同学习者超一万。
对于一个学校的学术活动来说,这样的参与者规模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但借助云平台,学校可以给与教师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提供最强有力的荣誉加持。
4.跨校联动教研
3月份,上海嘉定区开展了一场以“关注语文要素 组织高效互动 落实作业反馈”为主题的“云教研”活动,全区600多位小语教师同时参与在线直播互动。
教研内容紧紧围绕当时老师们在在线教学中遇到的最新痛点难题展开,比如“低年级学生网络操作不熟练,直播连麦有困难怎么办?”“中高年级课文难点多,互动效率不高怎么办?”“教材里的训练内容多而杂,老师难以取舍怎么办?”
每个问题都会有老师凝练分享自己的解决办法。这样的云教研,嘉定区在疫情网课期间举办了多次,因为“干货满满”,老师们参与度非常高。
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借鉴这样的模式,联合友好学校或者区域联盟,围绕老师们的专业痛点组织云教研。
当然,要保证云教研的高效开展,需要完善的教研管理。比如嘉定总结的经验是:
教研前,了解需求,找准教学“痛点”“盲点”,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力求每一次教研都能让老师们不虚此行。
教研中,要设定研修签到,快速了解参与情况,观摩互动,及时收集现场观点,动态发布答疑解惑。
教研后,整理教师点评,搜集遗留问题,确定下次教研主题……
这样,一次教研形成一个问题解决的闭环,多次连环教研形成主题研究的有效路径,基于网络管理的智慧教研让现场互动畅通无阻。
每个困境的背后,都隐藏着破局的机会,聚焦到特殊时期的学校师训,也需要我们主动迎接,而不是被动应对。贴着教师实际需求,承接传统师训的成熟做法,探索符合潮流的创新模式,校本培训,一定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 | 邹雪平
责编 | 刘婷
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
• 广州白云区6岁女孩“遭体罚吐血”事件中,最可怕的是什么?